在全球气候变化的阴霾日益浓重之际,低碳发展已如同一座闪耀的灯塔,为世界各国指引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碳足迹标准在这场绿色革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衡量产品或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科学依据,更是推动社会各界采取行动、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转型的关键工具。2025 国际标准化(麒麟)大会以 “迈向碳达峰碳中和:碳足迹国际标准引领绿色低碳发展” 为主题,为我们深入探讨低碳发展之路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平台。
碳足迹标准:低碳发展的关键钥匙
当下,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加速前行,产品碳足迹核算及标准已然成为构建国际绿色贸易新秩序的关键要素。就像一把精准的标尺,碳足迹标准能够清晰地衡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政策的落地,企业若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准确掌握自身产品的碳足迹。同时,碳足迹标准也是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升级的重要动力。促使企业从原料获取、生产制造、运输销售到回收处理等全生命周期环节去审视碳排放问题,进而推动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变革,构建更加高效、环保的绿色供应链。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低碳发展的双轮驱动
在低碳发展的征程中,绿色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2025 国际标准化(麒麟)大会发布的《新兴光伏材料和技术》《智慧水电》两本 IEC 新兴技术战略白皮书就是很好的例证。标准化不仅能为技术创新提供规范和指引,还能促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国际互认。当各国在绿色技术领域遵循共同的标准时,就能减少技术壁垒,加速技术产业化进程,实现低碳技术的全球共享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低碳发展。
中国担当:为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在低碳发展方面一直积极作为,展现出大国担当。从构建覆盖碳排放核算、低碳产品认证的体系,到建立 11 项国家计量基准和温室气体溯源体系,中国不断推动绿色标准与技术创新。此次大会发布的我国首个面向国际互认的本土化产品碳足迹服务平台,就是中国碳足迹管理水平提升的有力证明。它集成前沿技术,能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助力企业低碳转型,也为全世界打造统一的碳足迹标准做出了积极探索。
同时,国内外专家在大会上积极分享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舒印彪:
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对中国至关重要,以实现“双碳”目标,中国正快速调整能源结构,新能源发展迅猛。作为全球主要的工业产品生产和出口国,中国致力于在国际标准上作出贡献,推动技术创新,完善贸易规则,确保绿色供应链的稳定。中国已发布7项国家标准和400余项团体标准,标准化建设是绿色转型的关键。碳足迹管理体系的理论方法涵盖全生命周期评价、产品碳足迹核算模型的构建与优化、分时分区电碳因子计算等,这些方法量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为核算提供理论支持。电碳因子计算是核算电力间接排放的基础,新型能源技术装备产品碳足迹主要由电力间接排放构成。采用分时分区电碳因子,可将企业生产与绿色电力使用直接关联,助力企业产品碳足迹管理,提升绿色竞争力。同时,还需加强数据库核算认证过程和公共服务平台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检测,鼓励第三方认证机构使用,培育国际化碳排放认证机构,实现国际互认。
王金南: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支持内外贸一体化,解决标准认证问题。提出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认证制度,以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全球正通过新的理论方法、标准规范、数据基础和核算认证的“四位一体”方法推进产品碳足迹标准核算。中国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意义重大,自提出“双碳”目标后,中国在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发展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作为世界主要工业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致力于在国际标准上作出贡献,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规则完善,维护全球绿色供应链稳定。目前,中国已发布7项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和400余项团体标准,标准化建设成为绿色转型的关键。
维马尔·马亨德鲁:
电力是繁荣的基础。十年前,印度有3.2亿人无电可用。IEC专家们制定了标准,全球未获得电力供应的人数从11.5亿减少到不足4亿。70亿人已实现基本电力供应。标准制定包括认证,IEC正致力于降低碳足迹和完成抗震测试认证。建筑物是电力消耗大户,IEC推动“零能耗建筑”和“零排放建筑”。IEC成立了新联合技术委员会,专注于智慧可持续城市与社区。通过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IEC为零碳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助力构建高效安全的可持续世界。
张纲:
近年来,多国加速碳足迹管理质量基础建设。2008年,BSI发布首个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PAS 2050:2008》,英国实施首批碳标识认证。该制度已在14个国家推行,认证产品超2500种。中国亦加快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2024年5月多部门发布《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并成立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建立全链条技术平台。2024年12月,生态环境部等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发布7项标准,66项在研。
山社武: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关键在于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支持“双碳”目标。到2024年底,我国风光装备总量将达14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近40%。2025年,沙戈荒和海上风电将成为新能源装机的增长点,目标新增2亿千瓦,非化石能源装机比例提升至近60%,高比例新能源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特征。电力系统正从传统的安全经济两元平衡向安全经济低碳三元均衡转型。电碳协同是实现多目标均衡的关键手段,通过将碳元素融入电力系统的全业务流程,构建多维协同体系,推动绿色转型,落实国家和行业的碳管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