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征程中,碳市场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市场机制,正逐渐成为各国实现减排目标的关键手段。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回溯碳市场的发展历程,探寻它从萌芽到逐步壮大的轨迹。
国际碳市场的起源与发展
碳市场概念可追溯至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奠定基础。1997年《京都议定书》具里程碑意义,引入IET、JI和CDM,从制度层面使碳排放权成为可交易商品,为碳市场诞生提供制度土壤。2005年,全球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启动,拉开国际碳市场实践大幕。EU ETS 执行“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历经多阶段,覆盖行业不断拓展,配额分配方式持续优化,如今碳价在严格政策下持续走高。
美国未建全国性碳市场,但各州联合建立区域性体系,如2009年启动的RGGI涉及电力部门,带动碳市场价格上扬;2012年成立、2014年联通的加利福尼亚-魁北克碳市场,覆盖工业及高耗能行业,实行价格走廊政策稳定市场。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升级。2021年《格拉斯哥气候协议》就建立全球碳市场规则框架达成初步共识,为全球性碳市场构建指明方向。目前,全球36个碳市场在运行,22个司法管辖区处于政策制定阶段,这些碳市场覆盖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4%,所在司法管辖区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58%。
中国碳市场的探索之路
早期探索与国际合作
中国碳市场的探索可追溯到1995年,早期主要通过碳减排项目国际合作参与到全球碳市场活动中。2002年,中国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成功注册,此后大量CDM项目在我国落地,我国CDM交易也曾迎来快速发展繁荣阶段 。
国内碳市场试点
随着国内对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重视度提升,2011年,中国按 “十二五” 规划纲要要求,在北京、天津等7个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起,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上线交易,既促进试点省市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又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经验。2016年底,福建碳市场建成并交易,成为第八个试点区域碳市场。
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推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计划,同年10月印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指南》。2014年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备案审核,完成首批国家核证自愿减排(CCER)备案。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上线,形成多种市场并存格局。不过,因国际形势变化,我国CDM项目国际市场需求和交易量大幅下降,好在国内地方碳市场活跃一定程度扭转了碳市场几近停滞的局面。
国家碳市场启动和发展阶段
2020年9月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碳交易制度建设提上日程。2021年2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发布,配套制度相继出台;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发电行业率先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2000家,我国碳市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2022年1月首个履约周期结束。此后,全国碳市场持续发展,2023年8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上线开户功能并与注册登记系统互联互通,10月《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发布,CCER交易重启。
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主要覆盖发电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排放量40%以上。市场交易规模和价格整体走高,2024年4月碳价首破每吨百元。我国正推动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加快纳入钢铁等重点排放行业,5月1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施行,强化了碳市场规范管理。
从国际到国内,碳市场几十年间从无到有、从区域试点到全球协作。其发展凝聚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与智慧。未来,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深入,碳市场将在减排领域发挥更重要作用,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